基本陈列。党建,藏品,加入我们,文创。
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山川精英、由文明摇篮、戏曲故乡、晋国霸业、夏商踪迹、佛风遗韵、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民族熔炉、翰墨丹青。
内部环境/山西博物院
走进“佛风遗韵”展厅,如同进入一座座精巧绝伦的石窟之中。工作人员张成生告诉记者,这是采用了石窟再现和展柜陈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山西佛教雕塑文化的瑰丽奇崛。面带微笑的北宋菩萨像、集绘画、雕刻艺术于一身的造像碑,则采取了未放入展柜的“裸展”方式,让人觉得如此地亲近,细看来,仿佛石雕菩萨身上的衣褶还在微微摆动。
整个陈展方式匠心独运,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七个历史文化专题,以及“土木华章”(古建)、“山川精英”(玉器)、“翰墨丹青”(书画)、“方圆世界”(钱币)、“瓷苑艺葩”(瓷器)等五个艺术专题组成,抓取山西灿烂文明史中的最亮点,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存,展示山西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博物院导览图:
山西博物院导览图主题收藏/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 侯马盟书: 1965~1966年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是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亦称“载书”。其文字是用朱笔书写在玉石片上。共计5000余件,可以辨识的约650余件。其总字数约3000余字。除去重复,单字也有近500个。有圭形、圆形及不规则形。一般用朱红色书写,少数为黑色。其内容可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等。其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晋国历史及古文字意义重大。 | |||||
山西博物院 |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碑艺术是佛教单体石造像的一种,它将印度原有的佛教造像题材和雕刻技艺,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和石刻艺术完美结合。 山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在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已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隐于乡间古刹。太原华塔和沁县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民族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令人心驰神往 | |||||
山西博物院 | 南涅水造像: 1957年秋,出土于沁县城北25公里处的南涅水村古寺院遗址中,这批佛教题材的窖藏石刻共有800余件。据石刻中的铭记,最早年号始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最晚终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延续500余年。石刻大多为锥形四面体。每块石刻四周雕有佛龛、佛像、佛传故事和各种花卉图案。每组1、3、5 块不等,分组可迭置成塔形,十分壮观。此外,还有个体造像,大的3米余,小的仅有30厘米,是研究北魏至唐宋时期佛教传播、断代和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山西博物院所藏其中部分石刻作品造像精美,雕刻技艺纯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 |||||
山西博物院 | 陶瓷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发明了陶器。仰韶时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图案*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断出土历代陶艺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达,陶牛雄健威猛,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乡,千百年来,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装饰于富丽堂皇的建筑外,也有色彩斑斓的香炉供器之类琉璃艺术品。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本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宋元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元代以来,各地窑口衰落,景德镇渐成全国瓷业中心。五彩斑斓的彩瓷作品,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山西博物院 | 石雕 山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从西汉起2000年来,各类石刻作品精彩纷呈。运程征集的汉代圆雕蹲虎,简练拙朴。大同出土的宋绍祖墓仿木构建筑石椁,由百余件雕凿精细的构件拼装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椁,以其精美的浮雕艺术和浓郁的异域风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早已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隐于乡间古刹。太原华塔和沁县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艺术民族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度风范,令人心驰神往。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山西博物院 | 其它: |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工具,看似粗拙,实为当时先进工具,为古代人类生存繁衍做出巨大贡献。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兴盛时期,大规模的刻书,有开宝四年政府派人在四川成都雕刻的《开宝大藏经》 ,北宋元丰三年至政和二年福州东禅等觉院雕印的《崇宁万寿大藏经》又称“鼓山大藏”,两部大藏经,一为官刻,一为私刻,由于历年战乱,大多亡佚,只有少数流传至今,我院亦有收藏。侯马盟书是春秋战国之交的晋国政治斗争重要物证,学术意义非凡。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反映南北朝之间文化的相互影响。北齐徐显秀墓所出镶嵌人物宝石金戒指,更是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
一.专著:
1. 《晋国史》 李孟存 李尚师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08
2. 《晋国史纲要》 李孟存 常金仓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08
3. 《晋国文化十八篇》卫文选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12
4. 《晋国人物评传》 李孟存 李尚师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06
5. 《晋国伯业研究》刘* 台湾学生书局2004.07
6. 《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白国红 中华书局 2007.06
7.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 马保春 文物出版社 2007.11
8. 《晋系墓葬制度研究》 宋玲平 科学出版社 2007.08
9. 《闲话晋国—三晋及其文化》刘舒侠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04
10.《晋文化》 刘绪文物出版社 2007.09
11.《三晋古文化源流》 李元庆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08
12.《晋系青铜器研究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2
13.《三晋文化史略》 刘轶强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05
14.《赵国史稿》 沈长云 中华书局 1994.11
15.《赵国史》 冯志刚 张午时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08
16.《三晋货币》
17.《晋都新田史话》 景元祥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0
18.《三晋货币山西省出土刀布圜钱丛考》 朱华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二.考古报告、论文集、图录:
1.《天马—曲村(1980-1989)》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9.11
2.《太原晋国赵卿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1996.12
3. 《晋国赵卿墓》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2004.06
4.《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 上海博物馆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04
5.《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07
6.《三晋文化研究论丛》 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部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5
7.《晋国都绛资料汇编》 赵森 申建华 于瑞亮编著 政协绛县委员会 2001.01
8.《新田—山西侯马文物精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侯马市文物局编2001.04
9.《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 1996.06
10.《侯马盟书》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 文物出版社1976.12初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5增订重版
三.论文:
1. 邹衡《论早期晋都》 《文物》1994年第1期
2. 苏秉琦《谈“晋文化”考古》《文物与考古记传》 文物出版社 1986
3. 《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及相关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系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天马—曲村遗址考古队
《三晋考古》*辑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07
4. 田建文《晋国早期都邑探索》
《三晋考古》*辑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07
5. 马承源《晋侯苏编钟》 《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期
6. 李伯谦《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07
7. 李伯谦《晋侯墓地墓主推定之再思》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九期2001.06
8. 张长寿《关于晋侯墓地的几个问题》 《文物》1998年第1期
9. 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考古》1997年第11期
10.孙华《关于晋侯对组墓的几个问题》
《文物》1995年第9期
11.裘锡圭《关于晋侯铜器铭文中的几个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
12.李伯谦《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与晋国始封地的推定》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98
13.李伯谦《晋穆侯夫人随葬玉器反映的西周后期用玉观念的变化》
《刘敦颐先生纪念文集》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8
14.李伯谦《叔虞方鼎铭文考释》 《文物》2001年第8期
15.卢连成《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年代及墓主考订》
《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 1996.06
16.刘克甫《北赵晋国墓地性质问题管见》
《古今论衡.5》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
17.徐天进《晋侯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7期2000.12
18.徐天进《西周至春秋初年晋国墓葬的编年研究》
《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 考古学卷》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9.李学勤《谈叔虞方鼎及其他》 《文物》2001年第10期
20.孙庆伟《也辨“晋国宗室”—兼论晋侯墓地114墓主人》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10期2001.09
21.曹玮《关于晋侯墓地随葬器用制度的思考》
《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2.杨育彬 孙广清《河南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山西高教联合出版社 1996.06
23.吴振禄《晋文化几个问题研究》 同上
24.谢尧亭《关于晋文化的几点认识》 同上
25.吉琨璋《晋文化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同上
26.杨林中《楚器、吴器在晋文化中的发现》 同上
27.侯毅《晋国鸟纹鸟造型铜器研究》 同上
28.郝本性《三晋文化与马》 同上
29.马升《试论两周时期晋国的生产工具与物质文明》 同上
30.王克林《论晋文化的传统性与综合性》 同上
31.黄锡全《晋国尖足空首布三考》 同上
32.吉琨璋《晋国春秋中期铜器墓葬初论》
山西省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4
33.陶正刚《晋国赵卿墓铜量研究》 同上
34.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同上
35.谢尧亭《侯马盟书试析》 同上
36.谢尧亭《侯马盟书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山西省考古学会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0.11
37.吉琨璋 王金平《从晋文化墓葬材料看东周宗法社会的衰落与终结》 同上
38.渠传福《关于太原晋国赵卿墓的若干问题》 同上
39.刘绪 徐天进《关于天马—曲村遗址晋国墓葬的几个问题》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07
40.刘克甫《“北赵晋国墓地即晋侯墓”一说质疑》 同上
41.张长寿《晋侯墓地的墓葬序列和晋侯铜器》 同上
42.许杰《晋侯墓地中南排晋侯墓的早晚序列及其相关问题》 同上
43.侯毅《从晋侯墓铜器看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同上
44.田建文 谢尧亭《问疑晋侯墓》同上
45.张懋镕《晋侯墓地浅论》 同上
46.陈芳妹《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 同上
47.雍颖《晋侯夫妇墓之比较及晋国高级贵族妇女社会地位试析》 同上
48.黄锡全《晋侯墓地诸位晋侯的排列及叔虞方鼎补证》 同上
49.孙庆伟《晋侯墓地M114年代与墓主的推定》同上
50.李学勤《叔虞方鼎试证》 同上
51.沈长云《新出叔夭方鼎中夭字的释读问题》 同上
52.王世民《晋侯墓地编钟的再探讨》 同上
53.彭裕商《晋侯苏钟年代浅议》同上
54.高至喜《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几个问题》同上
55.柯鹤立《试论晋侯邦父墓中的楚公逆编钟》同上
56.唐友波《晋侯墓群铜器“叔”氏及相关铭文杂识》 同上
57.汪涛《两周之际的青铜器艺术—以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例》 同上
58.李朝远《晋侯青铜器探识》 同上
59.马今洪《鸟尊、猪尊、兔尊二题》同上
60.陶正刚《晋国鸟纹的再研究—论晋国祖先始祖鸟》 同上
61.李学勤《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 《中国文物报》1996.12.01
62.李伯谦《晋侯始封地考略》 《中国文物报》1993.12.12
63.邹衡《晋国早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及其学术意义》《文物天地》1998.01
64.马承源《晋侯对鼎》
《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1993
65.倪德卫 夏含夷《晋侯的世袭及其对中国古代纪年的意义》
《中国史研究》2001.01
66.侯毅《晋文化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
《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06
本院出版物/山西博物院
《山西考古大發現——文物精粹》《山西博物院珍粹》
《霜紅之韻——傅山誕辰400周年書畫大展》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波光粼粼的汾河西岸,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从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这是模仿国宝应县木塔而构造的。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
邮政编码:030024
联系电话:0351-8789014
预约参观:0351-8789555
历史沿革/山西博物院
从1919年创建至今,山西博物院已走过了九十个春秋,历经艰辛: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诞生,它遭受过军阀割据的摧残,经历过沦陷日寇的屈辱,接受过解放战争的洗礼,也饱尝了十年浩劫的磨难。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它见证了山西的博物馆事业从举步维艰到蒸蒸日上的历史沧桑,记录了几代晋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
山西博物院是太原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滨河文化广场西畔。其前身为民国初创设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至今风雨沧桑已九十年。它是山西*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2005年9月新馆正式开放,“晋魂”基本陈列好评如潮,各项工作全面稳步发展。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文化精英,认为救国必须学习西方,振兴必须开启民智。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一批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应运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与南通博物苑、北京国立历史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等十余所博物馆一道开先进思想风气之先,领近代文博事业之潮。
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的创立,不仅在于一省一地文化设施领先,还在于阐发传播社会公共精神和民众公共意识,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实践。
创设初期的成长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在太原文庙成立,从此掀开了山西博物院建设历史的篇章。据史料载,图书博物馆建立初期,“广搜中外教育品及教育图书而陈列之,以资公众观览,促进教育之普及及进步”,广泛搜集中外动植矿物标本,乡里金石文物,先贤遗文,并举办了一些展览,如“古先哲遗像胜迹”、 “中外古今书籍”和“吉金珍石名拓”等供观众观览。这些展览的举办对民众起到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为先进思想在山西最初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当时政府大力支持,拨款修缮馆舍建筑,原馆面积遂扩至9万平方米。博物馆成为图书馆的附设机构,馆员13人,藏书也增至13万余册。博物馆遵循“普示德育、智育、体育、促进社会进化”的宗旨,开放古物、土产、动物、植物、矿物标本、科学仪器、幼教教具等展览,每年约20万人次游览。
在此期间,由山西省公立图书馆牵头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多次成功的展览。1930年10月,山西公立图书馆与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合作,发掘了万泉县(今万荣)汉汾阴后土祠遗址,后经整理举办了土陶器展。1931年1月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研究所、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联合发掘万泉荆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庙底沟文化遗存,部分出土物入藏山西省公立图书馆。荆村遗址发掘是采用科学考古方法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早期实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33年10月,遵照省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就太原前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制定了“实施民众生计、语文、公民、健康各种教育,并辅导本省各县民众教育事业之进行”的宗旨,积极举办各种展览,广泛开展民众教育活动,并创办了月刊《山西民众教育》。这一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设备扩充,在质、量两方面均见充实。
沦陷时期的劫难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随之沦落日军手中,几经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惨重损失。
日军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将其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1940年12月,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山西省署,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由于太原沦陷八年中古物、书籍等饱罹摧残、丧失殆尽,战前盛况已一去不返。经整理统计,有中外文书籍16万册,古物有史前暨商周秦汉等至明清各代名贵珍品9240件。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负隅顽抗,竟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博物馆工作被迫中断,馆舍建筑和藏品再遭劫难。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博物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的整顿改造新中国诞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1949年4月,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
山西图书博物馆先后接收民众教育管、省政府、太岳区移交及个人捐赠的大量文物,藏品总数增至13000余件,图书17万册。经过清点整理,对外开放历史文物和自然博物标本陈列室。1951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馆为主”的方针,对原有陈列内容和藏品管理进行了改造和整顿,加强宣传教育功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清除旧时代影响。1949年到1951年,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多达219,000人次,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博物馆建设也迎来了初步发展时期。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人员编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秉承“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地志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本馆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这一时期博物馆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先后举办了“社会主义建设*五年计划成就展”、“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成就展”和“农业学大寨展览”等六十个展览,讴歌社会主义制度,阐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并展开了大规模的藏品征集活动,除了接受政府移交和社会捐赠外,也主动派员到山西各地调查、征集、收购各类文物。五十年代初,征集回宋版“鼓山大藏”十余卷,明版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明唐寅、董其昌等名画五轴,离石汉左表墓画像石十块。从运城还收集回1890年前后落下的陨石标本,并征集到赵铁山、常赞春、董寿平家藏书画数百种。六十年代初,从北京琉璃厂等处购回了部分零散文物和敦煌隋唐写经卷和名家书画数十种,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种类。博物馆也接受了一些收藏家和爱国群众的捐赠。六十年代初,李宗仁先生通过当时华北局和文化部捐赠的傅山先生“锡予寿王诗”绢本十二条屏。马林先生及其家属先后捐甲骨片二百余片,张筱横先生捐一百五十二卷赵城金藏。
文革时期的挫折正当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的时候,一场*“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 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艰难维持。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大部分职工坚守岗位,保证了国家财产和文物的安全。
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1972年5月,举办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举办的*展览。此次展出文物1200多件,观众累计达195000余人次。1973年4月到8月,山西博物院精选78件展品,参加国家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赴英、法、加、美、日等国展出。1974年,博物馆举办了“侯马奴隶殉葬墓展览”,并在太原、大同、晋中、忻州、昔阳、阳泉等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巡回展,吸引了20余万人前来观展。驱走“文化大革命”阴霾,文物展览和藏品收集等各项工作逐步恢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博物馆事业也加快了拨乱反正的步伐。山西省博物馆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陈展方式、藏品征集、修复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推陈出新弘扬三晋文化80年代初,山西省博物馆突破原有的通史陈列模式,推出“山西古代史陈列”和“山西革命史陈列”,以山西地方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突出表现发生在山西土地上的重大事件和相关物质文化遗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80年代起,文物征集和捐赠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捐赠数量繁多、质量上乘,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山西省博物馆与太原电解铜厂密切合作,总计拣选文物一千余件,抢救了大批珍品。其中有商代“速父戊卣”和西周“康生豆”等珍贵青铜器;从西周至明清历代货币达三十余吨,极大丰富了馆藏古币的数量和质量。钱自在先生捐献珍贵文物一百一十件,其中元代顾安《凤竹图》轴、元代日本髪僧金绘《祗园大会图》卷均为孤品。山西省博物馆与汾阳县博物馆合作发掘了隋代梅渊墓,发现并收藏了大量精美瓷器。1986年,建立了山西省*座*文物馆。
强化服务宣教丰富多彩引进社会资金,开放博物馆阵地,面向社会联合举办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临时展览,是这一时期改革实践的主体。1984年举办的“建国三十五周年出土文物展”和1996年与省公安厅联合举办的“山西省打团扫恶成果展”是实施这一理念的成功案例,对拓展业务经费渠道、活跃展览活动、发挥主阵地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1991年,山西文物精华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这是建国以来山西在首都举办的*次大型综合性文物展览。薄一波、谷牧、洪学智等国家领导、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及数十位老一辈革命家应邀出席了开幕式,首都十几家新闻单位对此次展览活动做了专题报道。此次展览是山西考古成果的大荟萃,精美的展品吸引了无数观众。1997年,山西博物馆同陕西、河南等十余家博物馆合作引进了三省玉器精华展,展览汇集三省古代精品玉器三百余件,并采用了先进的陈展技术,如全展柜灯光照明和辅助灯箱技术。该展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当年的“十大精品展”提名奖。此次展览对于探索省际博物馆合作模式、挖掘展品资源提供了成功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山西省博物馆藏品也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截至1999年统计,先后有14批300余件(组)文物藏品分赴美、日、法、德、英、意、澳大利亚和港、澳地区展出,有六十人次参加外展和对外交流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通过这种“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模式,进一步对外宣传了博大精深的山西历史文化,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迈入新世纪,实践科学发展观,迎来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山西的博物馆事业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山西博物院担当起山西文博率先发展的重任,承载着一个文物大省迈向文物强省的梦想,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新馆筹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腾飞,民族文化的复兴,太原文庙的庙苑式古建筑格局已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
1992年,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1997年项目批准立项,新馆于2001年奠基,2004年告竣,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历时十三年,几代山西人太久太久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山西博物院新馆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总投资4.42亿元人民币,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文化基础设施。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座角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寓意安定、祥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四角楼似舒展的羽翼,与主馆簇拥拱卫。整个建筑群落跌宕起伏,雄浑大气,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给人以很强的时代感。
晋魂陈列与新馆建设同步,新馆设计方案的研讨和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自2001年5月起,各界专家学者就展览文本内容进行了多次酝酿、讨论、编纂和修改,注重吸收历史考古学科最前沿的成果,参考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案例。2003年5月,展览方案定稿,2004年8月,陈列设计工程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不断对局部内容进行调整、完善。2005年9月26日,大型基本陈列“晋魂”正式向公众开放。“晋魂”这一经典陈列的诞生,凝聚了各级领导、全国文博同仁和所有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晋魂陈列分为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陈展面积约1万平方米,展线全长2689米,汇集珍贵文物4400件,精选山西历史文化中最辉煌的历史阶段和*特色的文物,集中诠释三晋泱泱五千年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
同时,在传统陈列方式的基础上,山西博物院融入了一些与古代历史、文化、考古、科技相关的互动项目,寓教于乐。在山西博物院的各展厅漫步,古代文明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现在观众面前,吸引他们穿梭于古今之间,与古人轻松的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开馆近四年以来,“晋魂”大型基本陈列以新颖独特的设计制作、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观众调查满意度在95% 以上。2007年,山西博物院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文化交流新馆的成立,使山西博物院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院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积极引进其他兄弟博物馆的展览以及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山西考古大发现”“霜红之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书画展”“生命的印记——中国古脊椎动物新成果展”“南国记忆——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华展” 等。2006年5月,由山西博物院承办“2006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论坛”,有幸邀请到全国100余位博物馆馆长和陈列艺术专家齐聚省城太原,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与会代表参观山西博物院的晋魂陈列后,反响强烈,高度赞扬“晋魂”陈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山西博物院也积极扩大对外宣传,努力将山西文化推向更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来,山西博物院藏品先后多次走出去参加展览,如在香港举办的“大道流行 ——道德经版本(文物展)”、“天马神骏——中国马的艺术和文化”展,在北京举办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文明创造文物展”、“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等。2008年11月至今,“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展”先后在深圳、杭州、大连等地博物馆举行巡展,古老的晋文化盛装走向全国,精美的三晋文物征服了各地观众。
此外,山西博物院积极邀请海内外的资深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讲座,积极推动山西优秀文博人才的培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亲切关怀山西博物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三千万山西人民的期盼,凝聚了许多党、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全国文博界的鼎力支持。2005年 9月26日开馆以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山西博物院视察和指导工作。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亲临山西博物院视察指导,对山西博物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极大的鼓舞了全省文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新一代晋博人辛勤耕耘换来了文博园地硕果累累。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正是这些荣誉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老一辈们九十年呕心沥血的经营,铸就了今日山西博物院骄人的业绩。历史记录下了无数博物馆人的辛勤与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他们在山西博物院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并将永远启迪、教育正在创造历史的今人。
九十载传承,薪火相继。让我们沿着老一辈的足迹,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承担起繁荣三晋文化的历史责任,继往开来,不懈追求,为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
院藏古籍时代从晋、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装祯多样。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如晋人写经、唐人写经、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开宝大藏经》、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东禅等觉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经》,蒙古申统二年(公元1261年)《赵城金藏》补雕本,明崇祯二年刊刻的《山西通志》,大量的傅增湘双鉴楼抄本及藏书尤为珍贵,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注的北监本《二十一史》,有难得一见傅山先生的真迹。此外还有南北监本、明清各种版本的山西地方方志等等。
山西博物院图书馆从馆藏图书的数量、质量,基础设备、设施等方面,均居全国博物馆图书馆前列。
展馆概况/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文化基础设施。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着丰收富足与安定吉祥,并以现代技术手段诠释了古人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审美取向。四角辅楼分别是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文研楼和行政楼。整个建筑群如山似阙,跌宕起伏,雄浑大气,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
作为山西省*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2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我院的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最近还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除基本陈列外,山西博物院还根据馆藏特色和时代要求,举办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山西博物院还拥有公众服务部、科技保护部、信息网络部等十五个功能齐备的部门及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安全技防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及文物商店、对外餐厅、茶舍等完善的服务设施。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5万余处,全省馆藏文物100余万件。然而几十年来,与山西极为厚重的文化积淀不相符的是:原有的山西博物馆资金短缺、展厅面积狭小、设备陈旧落后,大批珍贵文物沉睡在仓库里,寻常百姓无缘识荆。
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省开始筹建博物馆新址,经过漫长的准备过程,2001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3.16亿元。新址于日前竣工,并基本完成布展,被命名为“山西博物院”。
评论/山西博物院
太原最值得仔细欣赏之地——山西博物院之一
去年在《文明》期刊上看到山西博物院的藏品介绍,早已心神向往,但无奈天时地利人和均无,遂无缘成行。两周前,死党在春秋网上偶然看到特价机票,上海至太原299元,告知与我。心中大喜,连忙拉上死党,春秋订机票,携程订旅馆,百度打印地图自做行程,忙得不亦乐乎。
两天后的晚上9点,双脚已踏在太原地面,想到明天一早就可了却心愿,自然一夜好睡。
第二天早上,先到久负盛名的柳巷北郝刚刚羊杂割店吃了早饭,顺便买了2个饼带走,接着便直接打车到山西博物馆。
山西博物馆外观好似一只鼎,上宽下窄,方方正正,气势宏大。
走入馆内,一楼是临时展厅,现在空关。我们从二楼的石器时代看起。
祖先们住在茅草屋里,学会了用泥土烧制各种形状的容器。
三晋大地,历史悠久,山西全境的优秀文物集中在馆内,其中最重量级的文物自然是青铜器了。馆内青铜器藏品丰富且陈列有序,件件国宝,令人垂涎三尺。
我眼中的山西博物院(续)
山西博物院典藏丰富,她收藏了20多万件精典文物,荟萃了全省精华。基本以“晋魂”为主题,7个历史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她宏阔而细腻,循历史脉络,聚文明亮点,浓缩5000的历史艺术精华。
展品从二层开始,本层共有三大部分:
一、文明摇篮 以山西*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展示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揭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进程。
二、夏商踪迹 展示山西地区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风貌。既可见中原古文化的灿烂辉煌,更可看到别具一格的北方“方国”文化。
三、晋国霸业 反映了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三晋大地上800年的风云变幻,以及两周时期青铜艺术的华彩。
乘电梯上了三层,这一层有四个大部分:
四、民族熔炉 展示了自汉至隋800多年各民族文化碰撞融汇的艺术凝华,标志着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巅峰。
五、佛风遗韵 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淸1500余年佛教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六、戏曲故乡 以山西南部出土的各种戏曲和舞蹈砖雕为主要内容,展现了战国至明淸戏曲艺术滥觞、发展并不断成熟的过程,彰显山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七、明清晋商 展示了明淸晋商风行天下,创立票号,一度执中国金融之牛耳的辉煌历史。
我们又乘电梯上了第四层,这里展出的是较后五大部分:
八、翰墨丹青 九、瓷苑艺葩 十、方圆世界 十一、山川精英 十二 、土木华章。
精彩纷呈,分别汇集书画、陶瓷、货币、玉器和古建筑精品,着意展示古人在文化艺术上的创造力。
徜徉此间,历史与艺术之美触目皆是,琳琅满目。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名称: | 山西博物院 |
信息栏目: |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 |
网址链接: | www.shanximuseum.com |
收录查询: | [百度收录] [360收录] [搜狗收录] [必应收录] |
网页版本: | 手机版 电脑版 |